恭喜吴雨嫣同学
伦敦艺术大学 伦敦传媒学院
插画与视觉媒体专业本科录取
吴雨嫣 Anna Wu
现就读于:
BACA1年制大学预科
已获得:
伦敦艺术大学伦敦传媒学院
插画与视觉媒体专业本科录取
我们邀请到了刚刚喜提UAL
伦敦传媒学院插画与视觉媒体专业本科Offer的吴雨嫣同学,相信她的学习经历会给你带来不少启发。
"关于TA的作品"
“奥罗拉的恐惧症”
Aurora's Phobia
这是一个关于社交恐惧症的动画,灵感来源于我身边一位在网上与在现实生活中差别很大的朋友。因此,我设计了一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主角,通过调研我发现人在恐惧的时候会出现发抖、面部发红、心跳加速、起鸡皮疙瘩等反应,因此我用红色的鸡皮疙瘩来表现主角的恐惧。我也设计了梦中世界这一场景,主角只能在梦中世界与朋友们轻松自在地交流。面具这一元素以及主角进入电脑屏幕这一情节都暗示了梦中世界就是网络。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主角找到了容易使她恐惧的环境和情形,并用一种朋友送给她的特殊糖果逐个攻破这些恐惧,她的心态从此也变得积极起来。
奥罗拉的恐惧症 Aurora's Phobia
定格动画 A Stop-motion Animation
2 mins
我希望通过这个动画引起社交恐惧者的共鸣,让他们感到不再孤单,同时也希望能引起社会对该人群的关注。我想传达的理念是,当你对社交产生恐惧时,学会找出原因和容易使你产生恐惧的情境,发挥主动性,逐个地攻克它们。同时,向与自己亲近的人交流或是参加一些解决心理方面困惑的社区活动也是很好的解决方式。
“记忆的地毯”
Carpet of Memories
这个作品是我在“记忆的地毯”项目中的最终成品。在经过四周的workshop的材料探索与构思之后,我最终选择了我姥姥作为叙述的对象。我姥姥一直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她的记忆时常会出现模糊或将几个不同的记忆拼接在一块的情况。有时她会突然不记得自己现在在哪,有时候她也会认错旧照片上的人。因为这个项目跟“记忆”有关,于是我打算以记忆的“明晰与混淆”作为主题,对旧照片的内容进行再创作,并运用从workshop中所学的技能,以视觉化的形式重现出姥姥在回忆时思维的运转过程,让观众直接地体会到一个记忆减退的老人的感受。
记忆的地毯 The Carpet of Memories
拼图装置
在制作过程中,我的情绪多次被感染,甚至认为记忆就是生命存在的证据。
通过这个作品,我也希望能呼吁观众能更多地去关注老年人群以及同样患有记忆减退的人们,他们需要我们的包容、理解与关爱。
“自画像”
A Self-portrait
这幅自画像灵感来源于我当时正在调研的艺术家弗里达·卡罗所创作的“戴荆棘和蜂鸟项链的自画像”,其中,每一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很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也尝试用同样的方式完成我的自画像练习。例如,身体上开的花给人一种温暖的、和蔼可亲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些花是一针一针地缝上去的,针线象征着过往痛苦的经历,也正是这些经历使我变得更加勇敢积极。后面的老虎暗示了我是一个雄心勃勃、情绪化的、甚至有点固执、偏激的人,之所以藏在后面,是因为我不太愿意把这样的一面展示出来,而更希望留给大家的是比较随和、温柔的印象。
自画像 A Self-portrait
综合材料绘画
"走进吴雨嫣的艺术世界 "
· Enter the Art World of Anna Wu ·
Pose as My Grandmother
Q: 你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A: 有时候,我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的小孩子。我有很强的求知欲,喜欢了解新的东西,接触新的材料,尝试新的技能,去做一些与之前不一样的改变和尝试。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总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些什么。
有时候,我也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大人。之前因为眼界不够以及未能抓住机会等原因,在求学的过程上走了弯路。目前,我很享受也很珍惜获得优质艺术教育资源的机会,因此,我必须牢牢把握住把能做好的事情尽全力做到最好。同时尽可能地表达自己,推广自己,以获得更多有可能性的机会。
Q: 是否有一些你喜欢的艺术家的创意理念影响了你目前的创作脉络?
A: 是的。在“记忆的地毯”这个项目中,为了表现记忆这个主题,法国艺术家Christian Boltanski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的个展“Storage Memory”探讨了二战时期的记忆与个体,即每个人的独一无二性,以及他们迅速湮灭,被遗忘的过程。在他看来,每一个人的记忆虽微不足道却饱含真实独特的价值,这种想法影响了我概念的初步构成。
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作为人类档案的立方体也成为了我的成品在实际操作中的初步模型。在每幅图片的颜色选取上,我受到了David Hockney的作品82 Portraits and 1 Still-life的启发。在这个系列里面,每一幅作品各不相同,但看上去又很整体。我认为是颜色的缘故,每一幅画都选用了相似的背景色。因此,我也限制了颜色的选用,只用白色和深蓝色,使整个作品看上去更加统一。
Q: 当你在创作作品的时候,是否有遇到一些瓶颈?如果有,你是如何克服的?
A: 会有瓶颈,并且我现在就正处于瓶颈期。在这段时期里,即使我有很好的概念和想法,却经常容易找不到符合现实且具体的措施,毕竟完成最终成品的时间较少,我的眼界、知识面和个人能力也有限。最后作品做得不是很完美,有概念却很难传达出去。如果我不去作一些解释说明,别人很难通过我的作品直观地了解我的想法,视觉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视觉效果也达不到预想的要求。
目前我认为最适合我的解决办法就是打算在每次调研之前先反思,想好一个具体的方向再进行调研。扬弃地选择老师所提供的思路和想法,坚持自己独立的创造性思维。多看展,多看书,多浏览艺术类网站等等,学会多渠道接受新信息,保持活跃清醒的大脑。以及多跟想法独特、作品视觉传达能力强的同学多沟通,多学习,或许就会产生更好的想法。
Q: 我们注意到你这次的参展作品关注着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现象与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会是你今后艺术实践内容的一个方向吗?
A: 会的,我认为一直都会。我一直对文学、心理学和哲学这些人文学科感兴趣,在高中时期我还因为选科到底是选人文还是选艺术而纠结。我喜欢的一位作家之前告诉我说我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因此现在我也尝试着去做了。我认为一个好的视觉类作品不仅要有视觉效果,背后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和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喜欢观察别人的举动,谈吐,分析这些语言动作的深层含义并总结出生活中的哲理。我发现我从很久以前已经就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在我的作品中,我也希望能展现出我看世界的独特角度—一种辩证的又充满着人情味的角度。
Q: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你最喜欢的时刻是什么?最不喜欢的时刻是什么?
我最喜欢灵感迸发的时刻,特别是符合实施条件并且我感兴趣的灵感突然产生的时刻,这有可能是我跟导师一对一交流时达成统一意见的时刻,也有可能是在我空余时间反思时突然联想到有趣点子的时刻。我最不喜欢有主题有概念但想不出发展它们的办法的时刻。有时候想出来的实施办法不够现实,有时候主题又不够深刻,有时候视觉效果又很一般,这都让我非常挫败。
Q: 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在 “记忆的地毯”这个项目中,对于材料的探索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吗?
A: 在做“记忆的地毯”成品之前,我们有个4周的workshop,分别是布料处理,胶板雕刻与独立杂志制作、摄影以及雕塑。我想把学过的东西应用于成品中,因此我选择了线缝、布料拼贴、胶板印刷的技法,至于摄影的运用,我向学摄影的同学讨教了蓝晒的技法。在做最终成品之前,导师给我们推荐了Bovey Lee这个艺术家,她用剪纸做出带有叙事性的画面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了我做剪纸的想法。顺着这个思路,我又把丙烯加水,调成墨状,用水墨画的形式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在做布料拼贴时,我也选择了蓝印花布这一带有特殊纹案的布料,因为我小的时候常在姥姥家看到这种布,这也是一种回忆的象征。
Q: 你认为理想的创意艺术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A: 作为教学团队:有计划,有预见性和组织性。作为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去争取最前沿的艺术教学方法,最先进的思想和最新的信息。在辅导的时候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的帮助,提出可执行的建议,同时尊重学生独立的思考方式和劳动成果。
学方法:比起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比起基础更重视进步,重视实践以及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主张用多种渠道调研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重视反思与总结。
教学团队
教学主管:Binia Tallon
教学老师:Sarah Thomas
教务老师:Sophia Huang
升学老师:Sophia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