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男 – 一个家庭自我教育的成功案例

2015-09-21

\

上个月面试前,在审核学生材料时,一位同学的个人自述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十四岁时离开学校回到家里,由家长自己来教育。逐渐地家长周围朋友也开始把孩子从学校领回家,自发组织了对这些孩子的教育。

一个中途退学,由家长领回家自己培养的孩子会是怎样的状态呢?带着对自创教育的强烈好奇心,我特意参加了他的面试。小伙子开始有些紧张,双肩背包都没有来得及放下来,就进入了问答环节。流利的英语,认真的聆听,准确的理解,严肃而坚定的眼神,让他与面试官的交流顺畅而愉快,气氛很快轻松起来。面试官在对他的绘画作品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他应该尝试更多创作方式和材料,不要限制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急于把自己固化在绘画这一单一表现形式上。其实正如在个人陈述里所说,小伙子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欣然接受了面试官建议,到伦艺去读Diagnostic的预科。

这位同学名字叫陈一男,刚过了19岁生日。我略作修改,把他的个人自述附在后面,大家可以欣赏一下。一男对平面、维度、艺术的理解非常深刻,叙述思路清晰,并让人隐约感觉到其内敛但是坚定的性格。可以感觉到假以时日,随着生活体验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展开和纵深发展,一个未来令我们侧目的艺术家正逐渐成长起来。整个面试过程我感觉到这位同学以及家长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也是非常勇敢的。当教育改革屡屡不尽人意,误人子弟的事例时有发生的时候,每个家庭,每个受教育者都可以自己做出选择。

-----伦敦艺术大学北京办公室 张波

         2014年7月22日

\



个人陈述-陈一男

\

我十四岁时开始了在家学习。十五岁进入了一个基督徒家庭自发组织的教育团体。这是一些相互熟识的基督徒家庭因不愿意孩子在公立学校接受单一而强制的无神论教育而成立的。在这里的几年,我有信仰和思想上的自由,也有时间上更自由的分配。这两点对我思考与实践艺术都是至关重要的。2012年11月,我在Qing艺术空间举行了个展“肖像”。

2013年五月,我以中法艺术家联盟TS的一员参加了艺术北京。6月份,我与新世界出版公司签约完成三本童书绘本。11月,我在Qing艺术空间举行了个展“日常风景”。12月,我以独立艺术家的身份受邀参加法国的艺术首都。2014年4月,我的插画作品参加了法国的青年艺术家展,并在一百人中获得了名次。2014年10月,我将参加在巴黎举行的Art shopping 2014.
\

我想进入伦敦艺术大学并学习它的纯艺术课程。这是一个有清晰分化的cross discipline,不会限制学生的实践和思考在一种媒介中,也不至使学生因为方向太广而感到迷茫。在大量工作室创作的课程内容, 与同学间对于自己作品的阐述与讨论,可以让我不断的发掘和探索并审视自己。这里的生活被各样的学习调查创作以及展览所充实。

我对这样自由又有活力的气氛很期待。我期待在这里遇见likeminded people,和与他们的交流。在这里的几年一定能帮助我成长为一个organized,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艺术家,并建立起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谦卑和自信。

\

我接触的大多是2d的纯艺术,以绘画为主。平面只有一个视角,一个观点。重点是"一"。对于一个平面,看者所做的只能是站在面前看。这会不会更能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要表达的,而不是媒介或材质呢?相对3d,材质和媒介的单薄是否能使人专注于内容呢?相对4d、Xd,在体会和经验上的寡淡是否能使人专注于精神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

相对有限制的感受,也许能使人思考的更多。这是平面的力量。就好像文字和语言。另外,绘画对画者的personality的直接体现和保留,可能是胜过其他方式一筹的。

\

把vision记录在平面上,是人天生想做的。小时候画完一张画后急切的给父母看,希望得到他们的赞美,但最渴望他们能明白我画的。就像小王子里写的。对“把所想的完全画出来而有的快乐”的渴望,与对“别人明白我所想的时有而有的快乐”的渴望,仍然是我学习艺术的动力。

我想理解并在其他多种维度与媒介中实践。但无论什么维度,我都是要让自己满意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决不会为了原创而原创。 因为创造力是途径,不是目的,是路,不是终点。we people, as intellect beings, are to steer the power of creativity.

在艺术上,我感觉自己像个婴孩。我能看见,能感知,我有好奇,但我的表答及其有限。很多时候只能着急的哇哇大哭。我希望我在这里学会艺术的语言,我可以藉其去思考,去判断,去表达,来倾听。

毕业后,我想成为一个独立艺术家。用艺术使人看见我所看见的世界与人。